正宗家常回鍋肉,輔料僅只有蒜苗,並沒有紅椒等裝飾。
話說回鍋肉這道菜是四川菜最為台灣人熟悉的川菜之一,相信不知道的人應屬少數吧? 而對於四川人則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,在四川幾乎家家會做,久居異地的四川人,每當回到四川省親,山珍海味可免,回鍋肉則萬萬不可不吃,說其是四川第一菜也不為過。 每天只要做飯時間一到,從鄰居廚房傳出來化豬油香味,那八九不離十是在煸炒回鍋肉了,因此其又有一個別稱”隔鍋香” ”或是熬鍋肉”。之所以稱熬鍋肉乃是除煸炒肉片是以大火,之後下郫縣豆瓣,甜麵醬,蒜苗,料酒都是以小火慢慢炒-是為熬,熬鍋肉就是以此命名。 概略說川菜分為兩大來源,一來自於民間,另一為來自大眾食肆。 四川物產豐富自古有天府之國之美稱,地域條件,盆地氣候,養成四川人”尚滋味, 好辛香”的習性與特殊人文祭祀習俗,回鍋肉乃源於四川民間, 其為因應祭祀後祭品的處理所生. 將敬鬼神、祖宗的供品,有著公雞與刀頭,其中刀頭就是大塊方形白煮豬肉,多為豬肋肉或是後腿肉(豬臀肉、二刀子腿肉、座板肉),傳統上採用後腿肉來製作回鍋肉或是鹽煎肉,後來有些業者改採五花肉,其中鹽煎肉與回鍋肉是姊妹菜,容後詳述。 在川菜中有許許多的味型,除基本味型以外再相互多所重組,其為典型複合型而言可達二十多種,若是細分連同新派川菜就更讓人目不暇給。 以味型來說回鍋肉是家常味,那什麼是家常味? 簡單說他是以郫縣豆瓣醬為主要輔料,以鹹鮮辣為主,坊間有些業者製作回鍋肉會放一點糖,甚至一口吃下去就是甜味先出頭,其實這事不對的,家常味不應該一嚐就滿口甜味,既不合乎味型,也不夠耐吃而讓人回味。 會放入砂糖因是受到甜麵醬影響,早期的甜麵醬工藝不同,用料實在,入口香甜回甘,現但甜麵醬甘甜味沒了,徒留咸味罷了。這種甘味與砂糖甜味兩碼事的。 回鍋肉有分著川西川東之分別,川東以重慶為代表,而成都為川西之代表,其最主要差別是在於豆豉添加與否,川西有豆豉川東則無。 回鍋肉種類極多一般有:家常、民間、鍋盔、鄉土、昭通、連山、麻辣、厚皮菜、旱蒸、佛門素回鍋肉等十大類。 以較謹慎的角度來審視合格的回鍋肉,應該有以下幾個特點,色澤紅亮,入口是先咸鮮(豆辦豆豉(川西)),才後有醬辣香。 鹽煎肉口感較回鍋肉有嚼頭,以豆豉來凸顯風味特色 前文提到鹽煎肉是回鍋肉的姊妹菜,原因是他們所用輔料相差無幾,工序相同,也都有用到郫縣豆瓣(廢話~ 都是家常味型嘛~) 也都要煸炒肉片,直到肉片呈燈盞窩狀,目的為濃縮肉香。回鍋肉在川菜裡算是”硬葷菜”,也就是肉多菜少,”俏葷菜”則反之。那與回鍋肉差異倒底在哪裡? 一:回鍋肉選肉是肥多瘦少而且要帶皮,所以回鍋肉吃起來是軟糯,柔軟化渣, 二. 鹽煎肉是生肉片直接下鍋煸炒,回鍋肉則是煮熟,再切片下鍋煸炒。 三鹽煎肉是以豆豉來凸顯風味,而回鍋肉是以甜麵醬以及豆瓣來凸顯風味。 四川人多對家鄉菜有著濃不可分的情愫,每當遊子到外省打工,一般多帶著兩種調料,一為四川花椒,二為郫縣豆瓣。 事實上等郫縣豆瓣不算好買,離該四川更是困難倍增,訪間豆瓣雖冠上郫縣豆瓣之名號,但實多為次等貨,所幸吃過到地郫縣豆瓣,不然會以為郫縣豆瓣與台灣哈哈辣豆瓣也不過是同等貨色(先說我覺得哈哈辣豆瓣還不錯),只不過道地郫縣豆瓣更好。 不過郫縣豆瓣還是要會處理,不會處理製作出來的菜色質量,與尋常豆瓣是相差無幾~
以下為郫縣豆瓣的名間傳說: 四川民間流傳著”古井神助豆瓣香”的故事,相傳清代嘉慶年間,富商陳亮玉自福建上翔遷至郫縣陳加祠堂定居,其子陳惠態發現陳家祠堂側面有一口,六方形水井,井水終年不漲不落,水桶撞水井壁,則金鍾之聲繚繞其間,莫不視為神明顯靈,直飲清涼可口,回甘如蜜,陳氏以此井水釀製豆瓣,更是鮮香味濃。 為讚此豆瓣獨特風味,故以郫縣豆瓣命名之.
而鹽煎肉是無豬皮,瘦肉有嚼頭,鮮香濃郁。
- Feb 05 Thu 2009 12:57
家常回鍋肉_VS_生爆鹽煎肉_老川菜廚房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